
做为一个不专业不合格的汽车人对于“营”和“销”的定义已然淡忘了。汽车行业十年多来大起大落大浪淘沙的大时代背景,正在涤荡并且正试着沉淀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。那些中国式营销有的该从我们的观念中淡出了……汽车行业从快增长到微增长的历史性转型,正是营销从浮躁回归纯粹的开始。
关于营销,我私下一直认为始于满足和引领客户需求的产品和而止于服务。平时业内谈的更多的是新品开发完成之后的策划或传播层面,而营销前期的产品策划和后期的客户关怀则被割裂没有统筹起来。产品在营销过程中会占到60%的比例,策划和销售只占到15%的比例,服务和关怀会占到其中25%的比例,在100%的营销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其中的15%,说是冰山一角丝毫不过分。这15%可以解决或可以影响的结果当然是微乎其微,好的策划与传播解决不了产品的问题,会让有问题的产品“死”的更快的原因就在此。
谈到服务,或者上升到客户关怀,并没有将其放到营销的高度去统筹考虑。企业花费了不可量计的资源将潜在客户转变成了客户,却被这个宝贵的金矿放在那里不去再发挖掘。企业分析客户购买信息获取或购买决策的数据时——70%以上的源于老客户,而策划和传播有多少精力和成本是用在这个层面了。CRM系统的真正目的和价值远没有被发掘出来——当然不仅缺乏观念,更缺乏实战方法。昨天台湾六和的一个老师分享了一下他对老客户管理的一个公式:365(天)+52(周)+12(月)+4(四季)+2(半年)+1(年)=436(次)机会,他认为对老客户在一年中有436次机会去进行关系维护,或许436次的程度有些了,我们又做到了几次呢?
谈到产品,是源于客户需求(包括潜在)还是主观的判断,是分出后期结果的根本所在。在客户分析和定位层面,自主品牌大多还被主观和意识流所左右(不是绝对否定主观意识流,第三方调研同样存在风险),决策产品的信息过于单一加剧了产品的风险。而且每款产品都是老板溺爱的
国外的汽车经销商可以做100年,经销商的从业人员可做30年到退休。抛开价值观和浮躁的意识形态不提,中国汽车营销的专业化可窥一斑了。不过,这样的局面正在被打破。越来越充分的市场竞争,会让数一数二的企业生存下来,以往的那些浮躁都会被碾碎,纯粹和真诚终究是要回归的……